
行業(yè)/分類:其他手板模型加工
加工方式: 3D打印 使用材料: 樹脂
最小精度: 0.1mm 生產周期: 2~7天
產品尺寸: 8cm*6cm*5cm
后處理: 打磨
定義與作用
3D 打印消費電子手板模型是指利用 3D 打印技術制作的消費電子產品的初始實物模型,如手機、耳機、電腦主機等產品的手板模型。
主要用于在產品研發(fā)階段檢驗外觀設計、驗證內部結構的合理性,幫助工程師和設計師在批量生產前及時發(fā)現(xiàn)并修改問題,避免直接開模帶來的高風險和高成本,同時也可用于市場調研、招商展示等活動,提前了解市場對產品的反饋。
常用材料
光敏樹脂:具有強度較好、表面光滑的特點,打印精度較高,能夠很好地呈現(xiàn)產品的細節(jié)和外觀效果,適用于制作各種消費電子產品的外殼等外觀件,如耳機外殼、手機殼等。
工程塑料:如 ABS、PC 等,其物理性能更接近批量生產的產品,具有較好的強度、韌性和耐熱性等,制作出的手板模型在功能測試方面更具參考價值,可用于制作消費電子產品的內部結構件或對強度有一定要求的外殼等。

尼龍:具備良好的耐磨性和機械性能,適合制作一些需要承受一定摩擦或壓力的消費電子零部件,如按鈕、滑塊等。
制作流程
前期分析:根據消費電子產品的設計圖紙和制作要求,評估產品的復雜程度、精度要求等,選擇合適的 3D 打印工藝和材料。
三維建模:由設計師或工程師使用專業(yè)的三維建模軟件創(chuàng)建產品的三維模型,確保模型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為后續(xù)的打印提供精確的數(shù)據支持。
模型切片:將三維模型導入到 3D 打印切片軟件中,進行切片處理,設置打印參數(shù),如層厚、打印速度、支撐結構等,生成打印機可識別的 G 代碼文件。
打印制作:將 G 代碼文件傳輸?shù)?3D 打印機中,啟動打印機進行模型的打印。在打印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打印進度和打印質量,確保模型能夠順利成型。
后處理:打印完成后,對模型進行后處理,包括去除支撐結構、打磨、拋光、噴漆、絲印等工藝,以提高模型的表面質量和外觀效果,使其更接近最終的產品形態(tài)。

優(yōu)勢
縮短研發(fā)周期:3D 打印技術能夠快速將數(shù)字模型轉化為實物模型,大大縮短了從設計到原型制作的時間,加快了產品的研發(fā)進度,使企業(yè)能夠更快地將產品推向市場。
降低成本:相比傳統(tǒng)的開模制造方式,3D 打印無需制作昂貴的模具,尤其在產品研發(fā)階段,只需根據需要打印少量的手板模型,節(jié)省了大量的模具制作費用和材料成本,降低了產品開發(fā)的風險。
復雜結構制造能力:能夠輕松實現(xiàn)各種復雜的幾何形狀和內部結構的制造,對于一些具有獨特設計或內部精細結構的消費電子產品,3D 打印可以更好地滿足設計要求,為產品創(chuàng)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高度定制化:可以根據不同的設計需求和客戶要求,快速定制生產個性化的手板模型,滿足消費電子產品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市場需求。

應用案例
耳機:如某知名耳機品牌在新品研發(fā)過程中,利用 3D 打印技術制作耳機外殼的手板模型,快速驗證了外觀設計和佩戴舒適度,及時調整了設計方案,縮短了研發(fā)周期,降低了成本,使產品能夠更快地推向市場并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手機:一些手機廠商在設計新款手機時,通過 3D 打印制作手機的外觀模型和內部結構件模型,進行外觀評估、按鍵手感測試、零部件裝配驗證等工作,確保了產品的設計質量和用戶體驗,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
電腦主機:電腦主機制造商可以使用 3D 打印制作主機外殼的手板模型,檢驗其散熱性能、接口布局合理性等,同時也可用于展示和市場調研,收集用戶的反饋意見,以便對產品進行進一步的優(yōu)化和改進。